一直以来我都想找到简谱的根源到底来源何处。但...一直没有找到。
也许在离开了中文圈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简谱是只有在中文圈才流行的一种记谱方式。这也许是东亚圈独有的一种记谱方式。即使它的起源,据称为法国作曲家。如果你有兴趣,这里是简谱的维基百科, 但同样,我对它的来源持质疑态度。
在批判简谱之前
在批判简谱之前,也许更需要解释为什么我对于谱例这么的执着。因为一定有人会有这样的反驳:任何谱例都只是音乐的一种“缩写”或者符号化。它不能取代音乐,且如果能够代表音乐,就达到了它的目的。这样论断的说法也可以套用在对于吉他六线谱的支持上。支持者称六线谱同样也可以表示音乐。甚至在吉他技法上,它更直观的表示了很多也许五线谱表示不出来的的技术。
也许我也应该持有开放态度。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途径和历史。如果要强行反驳别人一贯使用的技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抗拒。也许我应该说:只要你能弹出来同样的音乐,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
但是,现实往往要比这种打个哈哈就过去的态度要严峻许多。直到我看到国内某音乐教育机构推出了爵士标准曲 Real Book的简谱版,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也许有很多人不识五线谱,也不愿意学五线谱。致使一家公司可以出版一册简谱版的real book,并证明这很有可能还足够有市场才有人去花费时间精力去出版这样一册书籍。
那为什么我一定要拿简谱开刀,提出对简谱的质疑?如果音乐只是一种声音效果,那为什么不是只要能弹出来正确的音就对了呢?
标准化
第一点要提出的来是:简谱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谱例。作为西方音乐的Canon,五线谱是一套标准的谱例体系。因为五线谱的存在,音乐人得以快速标准化的沟通。这套音乐体系至少适用于古典,爵士,以及部分流行乐。甚至在部分DAW上也是一种体现。
就拿爵士乐来说,与同行Jam,视奏,演出的时候。你给别人的谱例,和别人给你的谱例,几乎一定是五线谱。简谱,至少在国际上,基本不会存在。作为一个吉他手,想要对方给你一套六线谱,更是天方夜谭。
五线谱作为一套固定逻辑和自洽的体系,基本上所有的音乐记谱都能记录下来,即使是再新奇的技法,也可以在五线谱的语境下创造更多新的记谱形式。
例外:也许有人会反驳,Nashville 似乎也有一套他们的级数记谱法,或者在某个特殊国情的国度,有一套自己的记谱方式。那么这样的记谱方式也可以成为Canon,成为标准化。Nashville本质上,还是一种简化的分析谱。而在一个无法与国际接轨的音乐工业里,我很难想象一个圈地自萌的体系能有什么突破。
简谱自身的问题
除却传播交流的功能,简谱自身也存在了许多缺陷。首要的是,简谱预设了一个调中心, 是的,那个1=C,D,E,F,G,创造出了诸多困难。如果一个歌曲就在一个调中心的时候,一切都很完美。但一旦出现了曲目当中出现了转调,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选择题。作为一个作曲家,在记录时,我是要保留在原来的调性当中,还是重新列出一个1 = something else来提示读谱者,我到了另外一个调性当中。很抱歉的是,大部分的爵士乐,都不太会保留在同一个调性中,即使是Tin Pan Alley的标准曲,B段也经常转调到4级。更不用说喜欢使用非功能性和声的作者写的曲子了。(Wayne Shorter, Joe Henderson)
我们常见的简谱上的操作,则是调性保持一致。那么这就会引来一个问题,1 作为一个调性的主音,它不仅仅是数字1,而是表示的调性的主音,而虽然你标注了1=C, 但是去到B段后,1虽然还是C, 但是已经去到F调,那么1应该是F才对。 有朋友也许会反驳,五线谱谱例上,许多去到B段的谱例也没有改变调号。那为什么五线谱优于简谱?我的回答是:简谱作为这样一个分析性的谱例,却在它最应该擅长的分析上拉了胯,那么它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只举了转到一个调的例子,你可以想象如果转到多个调,或者根本没有调性的时候,那么简谱该有多么复杂。更要命的是:当你使用简谱标注没有调性的谱例时,你强行用固定调的思维记录在一个本来设计成首调的记谱方式上,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除开调性的问题。还有许多记录并不直观的问题。也许3个八度的谱例很常见,只需要在数字上方下方加点即可,那,如果超过3个八度呢?上方再加点?如果是转调乐器,又该如何处理呢?一个Tenor Saxophone本身是B♭调,谱例上是C调,如果要让Tenor Saxophone吹C调,需要把1变成D?
这一切我还没有提到在重奏,有多个parts存在的情况…
更恐怖的是,还有导致固定调首调之争的源头,正是用简谱养成的习惯:固定调首调混用的状况。这个固定调首调混用的状况,导致中国的音乐学生看到1想到的不是主音,而是C,看到♯4想到的不是一个升4级,而是F♯,这都是简谱导致的一系列原因。
结论
事实上写这篇文章的源头,出自于我看到一本简谱版的爵士标准曲。这不禁让我想到,人可以有多么固执,固执到可以绕一个大弯来回避去做“正确”的事。如果你有时间精力可以等到一个机构出版一份简谱版标准曲,你早就有时间学好五线谱了。因为你这时,看到的也是Copyist筛选过滤出来的东西。而音乐上始终是要越接近源头,越接近第一手资料,才能获得越真实的信息。可以听录音学歌,就不要看谱。可以自己扒谱就不要看别人的谱。可以看Sher出版社的Real Book,就不要看Hal Leonard出版的Real book。 至于简谱版的Real Book, 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发现还存在这样的东西。
I’d love to hear what you think. Use your GitHub account to leave a comment below! 欢迎用 GitHub 账号在下方留言交流!